5月20日,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北京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信用研究中心和全国信用教育联盟(筹)(57所高校)及二十多家全国性社会团体等共同举办的年度学术盛会“第十三届(2017)中国信用4.16高峰论坛”在全国政协礼堂开幕。
本届论坛的主题是“供给侧改革与信用协同治理”,论坛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高度,研究探讨中国改革创新发展实践中的信用制度体系建设问题。来自国家发改委、国家工商总局、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管理局、北京大学的领导,以及全国信用示范创建城市、全国信用教育联盟成员单位、全国各行业的领导、专家、学者、企业家代表和香港、柬埔寨嘉宾等400余人参加了会议。
论坛主题报告“2016中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回顾与2017年展望”认为,2016年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整体水平大幅提高,跃上新高度,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以重点领域为突破,商务诚信建设深入推进
商务诚信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点,是商务关系有效维护、商务运行成本有效降低、营商环境有效改善的基本条件,是各类经济活动高效开展的基础保障。“规划纲要”对商务诚信建设的十四大相关领域的信用建设做出了规定,2016年,以下领域的商务诚信建设工作取得较大进展:
1、食品药品安全领域信用建设情况
2015年11月19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发布了《关于推进食品药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文件对2016年我国食品药品安全领域信用建设的重点工作进行了部署,要求在2016年底前完成食品药品安全信用体系的顶层设计,完善相关制度,建立企业及相关人员信用信息档案,启动信用信息数据库建设工作,按产品分类特点探索制定食品药品生产经营企业信用分级分类管理标准,初步构建信用等级评价机制。在此基础上,2017年2月14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发布《关于对税务等领域信用A级食品药品生产经营者实施联合激励的措施》,推动建立褒扬诚信、惩戒失信的制度机制,让守信者受益、失信者受限,促进食品药品市场主体依法诚信经营,营造诚信社会环境。此外,自2015年至今,食品药品安全追溯体系和追溯标准建设工作加速,先后印发了关于白酒生产企业、食用植物油生产企业、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等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建设指导意见,落实企业食品安全主体责任。
2、企业诚信管理制度建设情况
目前,由国家工商总局部署实施的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已建成并投入使用,标志着以信息公示为基础、以信用监管为核心、以随机抽查和重点检查为主要手段的新型市场监管模式正在逐步构建完善。企业信息公示意愿不断增强,截至2015年6月30日,全国累计公示2013年度报告的企业数量为1219.03万户,累计公示2014年度报告的企业数量为1482.49万户,年报公示率分别为87.55%和85.12%。企业信用约束逐步增强,截至2016年7月14日,全国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的主体共284.01万户,占全国实有主体的12.38%。2016年国家工商总局开展了年报抽查试点,探索建立年报抽查工作机制。目前,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进一步完善了经营异常名录、严重违法企业名单、公示抽查、小微企业名录等功能,截至2016年8月31日,公示系统累计访问量达37.2亿人次,日查询量最高接近1000万人次。
3、电子商务领域信用建设情况
信用是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基础。电子商务的诚信缺失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诚信机制全面建立势在必行。2016年以来,国家发改委同阿里、京东等电商先后签署了电商信用建设备忘录。同时,有关部门以“双11”为契机,以打击“信用炒作”行为为切入点,推出了电子商务信用建设的系列措施,主要包括:第一,共同签署信用承诺,11·11之前阿里巴巴、腾讯、京东等11家主要电商企业共同签署《守信践约书》,自觉接受各类主体监督。第二,开展信用风险预警和评估,利用大数据分析”双11”历年电子商务数据及失信行为记录,研判新形势下电子商务领域信用风险点和隐患点,重点对电子商务活动中的失信行为进行跟踪监测分析,在网络促销活动期间开展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并向社会公开。第三,实施反“炒信”信息共享,在信用中国网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发布电子商务受惩黑名单,会同人民银行、中央网信办、商务部、质检总局等部门共同签署《关于对电子商务及分享经济领域“炒信”行为相关失信主体实施联合惩戒的行动计划》,实现信息共享和联合惩戒。第四,建立信息共享机制,电子商务平台要积极推进账号实名制认证,逐步开展线上线下联合失信惩戒和守信激励。
4、工程建设领域信用建设情况
2016年11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启用“全国建筑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平台”,该平台在现有工作和各省份已建立的工程建设领域信用监管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了建筑市场监管与诚信信息公开力度,建立起全国统一的建筑市场信用管理体系,发挥了社会公众监督作用。目前,建筑市场监管法规要求各地方所有地市新开工项目信息全部纳入省级一体化平台,住建部平台实现了各省数据与中央数据库进行交换共享及数据及时更新。
“全国建筑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了包括全国建筑市场监管动态、企业数据、人员数据、项目数据和诚信数据共享查询。其中,诚信信息栏目包括了部级处罚通报、地方处罚通报、企业诚信和个人诚信信息公示和查询。“全国建筑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平台”为建筑市场行政审批、事中事后监管,落实“双随机、一公开”制度强化层级监管,加强建筑市场违法违规行为查处,对取得资质的企业进行动态核查监管,查处不合格企业和人员,推进与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实现数据共享交换等后续工作提供了基础平台,是工程建设领域信用建设的核心环节,为该领域全面实施信用市场监管提供了前提保证。
5、金融领域信用建设情况
央行征信系统目前基本上为国内每一个有信活动的企业和个人建立了信用档案。征信系统收集的信息以银行信贷信息为核心,还包括企业和个人基本信息以及反映其信用状况的非金融负债信息、法院信息和政府部门公共信息等,包括正面和负面信息。截至2015年底,征信系统已经收录了8.8亿自然人,2015年累计查询6.3亿次;征信系统收录约2100万户企业及其他组织(其中有中征码的企业及其他组织为1023万户),2015年累计查询8800多万次,多层次、全方位的征信市场逐步形成。
央行征信系统接入了所有商业银行、信托公司、财务公司、租赁公司、资产管理公司和部分小额贷款公司等,并开始接入部分保险公司信用保险业务,基本覆盖了各类放贷机构。自建立以来,央行征信系统的数据质量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实现了信贷信息次日更新,信用报告查询秒级响应。为了全面反映企业和个人信用状况,人民银行从2005年开始积极推动工商、环保、质检、税务、法院等公共信息纳入征信系统,共采集了16个部门的17类非银行信息。
6、税务领域信用建设情况
国家税务总局近年来不断健全纳税信用体系,着力营造依法诚信纳税的价值导向,取得了系列成效,主要包括:第一,纳税信用建设的思想认识得到提高,国家税务部门从国家治理的角度认识和推进纳税信用体系建设,以促进纳税人诚信自律为目标,助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第二,科学规划,建立高质量的纳税信用体系,2014年以来,国家税务总局在总结纳税信用管理经验的基础上,以制度建设为基础,以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为抓手,以信用信息共建共享为契机,基本构建起现代化的纳税信用体系。第三,不断优化纳税信用体系,包括加强纳税信用信息的采集共享,推动与公共信用信息等共享融合;进一步优化纳税信用评价方式,开展纳税信用“大数据”测算,持续优化纳税信用评价指标和机制;运用信用评价结果实施信用分类管理,提高税收信用管理水平等。第四,税收诚信赢得广泛认同,促进形成多部门信用协同监管和社会共同监督的格局,“A级纳税人联合激励”和“税收信用黑名单”联合惩戒构筑了纳税信用新格局。
推荐文章
上一篇:
下一篇: